公司新闻

复康机器人 坚持香港品牌

2014-06-10

本是职业治疗师的徐锦辉,90年代初在理工学院取得专业资格,在前线工作数年后退下火线开设代理公司,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从外国挑选医疗用品到本港和大陆市场。 他虽然不在前线工作,但凭专业知识和经验,有能力判别哪些产品适合本地和中国的病人,故十多年来,一直在美国及欧洲等地寻找相关产品。

「职业治疗前线工作十分艰辛,希望利用产品和科技改善工作环境,更重要是加快病人的康复进度。」

 

机缘巧合 意外获大奖

康复治疗产品往往涉及机械,为学懂鉴别及了解机械技术,徐锦辉于是进修机械人及计算机辅助工程。机缘巧合,理大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副教授汤启宇研发出全球首个利用电子传感器读取手臂肌肉的电子讯号设备,以计算机控制机械手,帮助病人手部活动,即希望之手。

 

希望之手能帮助病人持续收缩和放松肌肉,锻练神经细胞,重新活动。徐锦辉觉得此设备大有可为,而汤教授也在寻找伙伴将产品商业化,结果二人一拍即合。

 

获理大授权作次级开发,徐锦辉向特区政府申请创新及科技基金,获批450万元作研发开支,但要在18个月内交出成绩。在此期间,他专注研发工作,也凭以往的临床经验,令希望之手成为中风病人重新活动的救星。

然而,徐锦辉认为希望之手仍有不足,继而申请加入科学园,以培育公司身分继续改进产品,也成为希望之手获格兰披治发明奖的伏笔。因当时出任科学园市场及销售副总裁的杨孟璋游说他到日内瓦展出产品,争取国际曝光机会,为日后推出市场铺路。最后赢得全场大奖,凯旋回归。

 

本土品牌有价值

赢得奖项当然高兴,直接提升希望之手的知名度,惟推出产品时也未获全面的信任。「打着香港出品旗号获奖令港人自豪,可是香港过去未推出过著名的复康治疗技术,外国医院对此始终有保留。」

其实,他大可在美国或欧洲成立公司,把希望之手以曲线方式卖到海外,理大也不介意,毕竟成功商品化已经完成任务,但徐锦辉却坚持香港品牌。「这是我们的研究成果,以香港品牌打响名堂,也有助其他本地复康产品走到外国。路虽然走远了,但为港争光也值得。」

 

他透露,希望之手目前已有数个欧洲国家的复康机构采用。至于本地市场,虽然没有品牌的问题,售价却阻慢产品发展。

 

「本地制造业几乎全都跑到大陆,要坚持100%香港制造,只可小规模生产。今年首季产量只有个位数。未能找到工厂大量生产,售价自然昂贵。现在20万港元一套,机构才有能力负担。能够帮助复康的技术,我希望有需要的病人都有一部。」

 

虽然面对不少困难,但徐锦辉形容希望之手对他、对大学、对社会的意义甚大,不但让他以另一身分再次走在复康治疗的前线,这次成功也鼓励本港大学应研发更多复康治疗的技术,为业界及香港继续努力。

 

Source: PCM

 

 

◄ Previous      ▲ News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