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重掌「活力」:「希望之手」借念力助中風者復元

2015-01-02

 

「希望之手」能探测其仅有的肌肉电流,驱动病人做出手指开合的动作。

本地医疗机械人相关产品,要打出名堂丝毫不容易,但曾扬威「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的「希望之手」却可能是一个例外。这只机械手由理工大学及复康机器人技术公司行政总裁徐锦辉(见右图)共同研发,协助中风病人通过念力,搜索肌肉中微弱的电流,重拾手掌的活动能力。「希望之手」面世后,除了获医院及复康机构广为采用,亦正进军内地及欧美等地,有望激活各地更多中风病人已经坏死的神经细胞,帮助他们重获控制手部的能力。

 

力压对手 勇夺大奖

为病人重燃希望的「希望之手」,于201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力压来自40个国家逾千组对手,勇夺「至高荣誉大奖」,是办展40多年来首个赢得此项殊荣的香港发明。本身是职业治疗师的徐锦辉接受本报专访时指,传统上,中风病人一般要依靠物理治疗师在旁协助,进行扳开和屈曲手指的动作。他解释,中风病人因脑部缺氧,导致脑细胞坏死,令神经功能减退或丧失,故要重塑已坏死的神经细胞,便需训练病人的脑部神经,「这些重复的锻炼方法可以由机械代替」,但要如何重塑已损坏的神经细胞是另一个问题。

于是,2007年他与时任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的汤启宇,开始手研发「希望之手」。当病人套上「希望之手」,并将检测传感器贴于手臂,使用念力想象张开手掌,其中的「肌电波驱动模式」(EMG Driven Mode)能够探测其仅有的肌肉电流,驱动病人做出手指开合的动作。

 

进军内地 走出国门

徐锦辉指,至今有逾千名中风病人使用过「希望之手」,「病人利用念力持续进行收缩手部肌肉,能够学习重新活动双手,有助神经线重新接上。」现时本地已有10多所医疗及复康机构提供「希望之手」为中风病人服务,它亦开始进军内地,包括位于北京的宣武医院也有采用。他透露,公司现正与美国及德国的教学医院及医疗机构洽谈,希望以「希望之手」协助当地中风病人作手部训练,同时收集更多海外病例,以助产品优化改良。 徐锦辉认为,随医疗科技的进步,市民对崭新医疗机械研发产品的信心逐渐提升,相信医疗复康机械人将可融入病人日常生活中。他亦特别提到,早前内地便曾出现与「希望之手」极为相似的产品,怀疑涉及抄袭,凸显知识产权于创新医疗科技的发展也扮演重要角色。

 

记者 郑伊莎

Source: 香港文汇报

 

 

◄ Previous      ▲ News       Next ►